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汉水感怀 清 · 王文治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二十二
汉水东流不暂停,人间兴废饱曾经。
桓公只解伤摇落,今日垂杨兀自青。
令群臣 战国齐国 · 齐桓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
嫁娶令 战国齐国 · 齐桓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一作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下令于民也。)
以灭邢功为铭 春秋卫国 · 礼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左传》僖二十五年:「卫侯烧毁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案卫侯,卫文公也。邢,周公后齐桓公存三亡国,邢、卫居其二。礼至昆弟为卫伪往仕邢,杀邢守国子而灭邢,文公之狡诈如是。后三年,晋修不礼之怨,卫几亡,其死后余殃又如是。儒者言文公有道,然乎哉!)
号令国中 春秋楚国 · 楚成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莫如桓公
所贤于人臣者,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贤其臣,寡人愿事之。
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侯之君焉(《管子。霸形》)
崔尚书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男子生而射四方。
所以有四方之志。
故怀其道不可以退已。
非其人又不可以动心。
也伏念仁人在位。
野无君子。
不敢隐忍自置。
削简授仆。
夫堂上犹远。
况千里之悠悠哉。
亦将天未甚弃。
果遇閤下。
响不私岸谷。
与高下为应。
不戮其使。
得复庐下。
而又重币厚辞。
素未尝遇知者。
尝为齐桓公之明。
活俘而相。
晏平仲之贤。
赎隶而友。
夫俘未至而鲍子先言之。
桓虽智不逮。
安得勿相。
隶未言而晏子已见其色。
虽智不逮。
安得勿友。
岂如左右无先言之人。
閤下未见之色。
而与之叹息乎。
与之教道乎。
然后心因閤下而动。
己为閤下而知。
不复遗恨。
幸甚幸甚。
虽然。
敢不再拜以谢知己。
而自道其所得罪。
早不量己。
尝欲与其道。
以死生乐之。
自以得其位。
即欲立殊节于君友。
不得其位。
即欲垂长幅于后世。
然而以为身屈则道不胜。
语卑则道不明。
以其諠哗。
不敢安己。
矜道也。
不敢矜于口也。
伏惟閤下以忘道而图己。
孰若道胜而已劳乎。
从俗而饱其亲。
孰若道在有君子而后显其亲乎。
閤下不以行已失态。
天命拙塞。
乃复书问曰。
恃才傲物欤。
论议险直欤。
侪伍挤毁欤。
夫承贵仕之后。
身尊而食足。
然踞辱卒吏。
犹有陷人于急。
近世无九品之官。
可以藉声势。
而又当时无绵络之旧。
无一箪之食。
设有乘人之气。
而穷贱夺其气矣。
何能为也。
使一旦为病狂妄人而行之。
俄而自成怪笑。
不止人之怪笑也。
然则希权门以媚嬖媵。
随众口以赞曲私。
瞻视行坐。
倾身预起。
则信乎对南面如濠壁之相峙也。
如此岂曰恃才傲物乎。
险直之在己。
不得其人而尽言之。
则有杀身磔尸之祸。
得其人而尽言之。
则有忠义谅正之名。
使前不得其人而言之。
则身死已久。
得其人而言之。
则安得困而至此。
故岂曾论议险直乎。
伏以冠衣不完洁。
趋拜未识威仪。
又伏念春秋时四人受县而后见魏子
则古之人之见也。
其不在受恩之后乎。
谨重遣前使。
以谢殊遇。
以结后计。
再拜。
燕将书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
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管仲桓公中钩,篡也;
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
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战国策》十三:燕将保守聊城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
九辩 战国楚国 · 宋玉
九辩者,屈原弟子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以述其志云。
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𡧯𡽐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薄寒中人怆恍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𡧯漠而无声。
廱廱南游兮,鹍鸡啁哳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亹亹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一章)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车既驾兮而归,不得见兮心伤
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沾轼。
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何极
怦怦谅直(二章)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廪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梧楸
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恢台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叶烟邑而无色兮,枝烦交横
淫溢罢兮,柯彷佛萎黄
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瘀伤
惟其纷糅落兮,恨其失时无当
騑辔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
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三章)
华之曾敷兮,纷旖旎都房
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
以为君独服此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奇思不通兮,去君而高翔。
闵怜之惨悽兮,愿一见而有明。
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
岂不郁陶而思君兮?
君之以九
猛犬狺狺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四章)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
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取路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
凫雁皆唼夫藻兮,凤愈飘翔高举
而方枘兮,吾固知其而难入。
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
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
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谓骐骥兮安归?
谓凤皇兮安栖?
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
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而妄食。
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
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五章)
霜露惨悽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至。
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壄草同死。
愿自往而径游兮,路壅绝不通
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
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
愚陋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何时俗之工巧兮?
规矩而改
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遗教
浊世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
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六章)
杪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
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白日晼晚入兮,明月销铄减毁
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
心摇悦而日𡴘兮,然怊怅无冀
憯恻之悽怆兮,长太息而增欷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无处
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踌躇(七章)
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
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阴曀而莫达。
皓日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窃不自聊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
尧舜之抗行兮,冥冥而薄天。
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
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胶加
荷裯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
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
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
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脩饰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
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
壅蔽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八章)
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
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
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
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愁约
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效。
沈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
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
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
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
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
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鄣之。
乱曰: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
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躣躣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衙衙
前轾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从从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容容
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
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九章)
燕将书 其二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
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
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笄笑。
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
能见于天下。
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
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桓公中其钩,篡也;
公子纠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
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
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
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
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弃忿之节,定累世之功。
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史记。鲁仲连传》,《战国策》有删节,亦有多出字句。据下文言燕将见书泣三日自杀,知《史记》此书取之《鲁连》,非本《战国策》者也。故并载之。)
狱中上书自明 西汉 · 邹阳
 出处:全汉文 卷十九、文选卷三十九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者荆轲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大王熟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
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
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大王熟察,少加怜焉!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
知与不知也。
樊于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齐之,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
白圭战亡六城,为中山
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
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
何则?
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中山
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身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百里奚乞食于路,穆公委之以政;
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合于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故偏听奸,独任成乱。
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谗谀,而二国以危。
何则?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彊威宣。
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
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则骨肉为雠敌,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霸不足侔,三王易为比也。
是以圣王觉悟,捐子之之心,而不悦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
何则?
善无厌也。
晋文公亲其雠而彊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何则?
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彊天下,而卒车裂之。
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霸中国,遂诛其身。
是以孙叔敖三去而不悔,于陵子仲三公,为人灌园。
今人主诚能去骄慠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隳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蹠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
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眄者,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无因而至前,虽出隋侯之珠,夜光之璧,秪足结怨而不见德;
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今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欲尽忠当世之君,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信,辅人主之治,则人主必袭按剑眄之迹矣。
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
秦皇帝中庶子蒙嘉之言,以荆轲之说,而匕首窃发;
周文猎泾渭,载吕尚而归,以王天下。
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
何则?
以其能越拘挛之语,驰域外之义,独观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于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
砥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诱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而趋阙下者哉!
七谏 其三 怨世 西汉 · 东方朔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㠁嵯。
泠泠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屏移
蓬艾亲人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𡠜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湣湣之浊世兮,安所达乎吾志。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耄思
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留滞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西汉 · 路温舒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
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
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
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
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
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
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馀辜。
何则?
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
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
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
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
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
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汉书·路温舒传》: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又见《说苑·贵德》,少篇首二百五十字。)
甘延寿陈汤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郅支单于囚杀使者吏士以百数,事暴扬外国,伤威损重,群臣皆闵焉。
陛下赫然欲诛之,意未尝有忘。
西域都护延寿、副校尉汤承圣指,倚神灵,总百蛮之君,揽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绝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悬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慑伏,莫不惧震。
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乡风驰义,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之勋莫大焉。
周大夫方叔、吉甫为宣王诛猃狁而百蛮从,其《诗》曰:「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
《易》曰:「有嘉折首,获匪其丑」。
言美诛首恶之人,而诸不顺者皆来从也。
延寿、汤所诛震,虽《易》之折首、《诗》之雷霆不能及也。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司马法》曰「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
盖急武功,重用人也。
吉甫之归,周厚赐之,其《诗》曰:「既甫燕喜,多受祉。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千里之镐犹以为远,况万里之外,其勤至矣!
延寿、汤既未获受祉之报,反屈捐命之功,久挫于刀笔之前,非所以劝有功厉戎士也。
齐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后有灭项之罪,君子以功覆过而为之讳行事。
师将军李广利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鼓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
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拜两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馀人。
康居国强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杀使者罪甚于留马,而延寿、汤不烦汉士,不费斗粮,比于贰师,功德百之。
常惠随欲击之乌孙郑吉迎自来之日逐,犹皆裂土受爵。
故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近事之功则高于安远、长罗,而大功未著,小恶数布,臣窃痛之。
宜以时解县通籍,除过勿治,尊宠爵位,以劝有功(《汉书·陈汤传》)
春秋论(二) 宋末元初 · 吕大圭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九、春秋五论
六经之不明,诸儒穿凿害之也,而《春秋》为尤甚。
《春秋》穿凿之患,其原起于三传,而后之诸儒又从而羽翼之,横生意见,巧出义理。
有一事而或以为褒,或以为贬,彼此互相矛盾者矣;
有事同而前以为袖,后以为贬,前后自相牴牾者矣。
纷纷聚讼,而圣人之意益以不明。
然其大端不过有二:一曰以日月为袖贬之说,二曰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
彼徒见夫盟一也,而有日者,有不日者。
奔宜书日也,而或书时;
入宜书日也,而或书月。
若是其不同也,于是有以日月为袖贬之说。
又见夫国君一也,而或书子,或书侯,或书伯。
外裔一也,而或书州,或书国,或书人,或一人而前氏后名,又若是其异也,于是有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
愚请有以折之。
蔑之盟不日,则曰其盟渝之也;
柯之盟不日,则曰信之也。
将以渝之者为是乎,信之者为是乎?
桓之盟不日,而葵丘之盟则日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将以危之者为是乎,美之者为是乎?
子益师卒不日,左氏曰公不与小敛也,然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公不与小敛也明矣,又何以书日乎?
《公羊》曰:公子益师,远也。
然公子彄亦远矣,又何以书日乎?
《谷梁》曰:不日,恶也。
然公子牙、季孙意如亦恶矣,又何以书日乎?
葬必书月日,而有不书月日者,则曰不及时而日,渴葬也;
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过时而日,隐之也;
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
当时而不日,正也;
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
然过时而日,直指齐桓公而言,当是时公子争国,危之隐也可也。
卫穆公、宋文公无齐桓之贤,无争国之患,过时而日,有何可隐之乎?
宋穆公之日葬又有何危乎?
凡此者皆疑误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必以日月为褒贬乎?
至于来归仲子之赗,而宰书名,则曰贬之也,使荣叔归成风之含赗,而王不书天,亦曰贬之也。
岂归仲子之赗,罪在冢宰,而不在天王乎?
归成风之含赗,咎在天王,而不在荣叔乎?
《春秋》书王,本以正名分,而夫子乃自贬王而去其天,则将以是为正名分,可乎?
谷伯、邓侯称名,说者曰朝弑逆之人,故贬之。
滕子、杞侯独非朝弑逆之人乎?
滕、薜来朝称侯,说者曰滕、薜微国也,以其先朝隐公,故褒之。
朝隐有何可褒而褒之乎?
若以隐为始受命之君,则尤缪妄之甚者也。
或曰滕本侯爵也。
朝弑逆之人,贬而称子,朝桓可贬也。
终春秋之世不复称侯,岂皆以朝桓之故而贬之乎?
或曰为时王所黜也,夫使时王而能升黜诸侯之爵,则是礼乐赏罚之权,天王能自执矣,安得为春秋之世乎?
先书荆,继书楚,已而书楚子,说者曰渐进之也。
夫楚本鬻熊之后,《春秋》以其僭王肆暴而遂黜之,且既列南荒,圣人作经,本以辨内外之分,而顾乃进楚而退中国乎?
若此之类,不可以一二数,要有疑误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乎
大抵《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
事成于日者书日,事成于月者书月,事成于时者书时。
故凡朝觐、蒐狩、城筑、作毁,凡如此者,皆以时成者也。
会、遇、平、如、来、至、侵、伐、围、取、救、次、迁、成、袭、奔、叛、执、放、水、旱、雨、雹、冰、雪、彗孛、螽螟,凡如此者,或以月成,或以日成也,崩、薨、卒、弑、葬,郊庙之祭,盟、狩、败、入、灭、获,日食星变、山崩、地震、水灾,凡如此者,皆以日成也。
其或宜月而不月,宜日而不日者,皆史失之也。
假如某事当书月,而鲁史但书其时;
某事当书日,而鲁史但书其月,圣人安得虚增甲子乎?
是《春秋》不以日月为例也。
《春秋》据事直书,而善恶自见,名称爵号从其名称爵号,而是非善恶则系乎其文,非书名者皆贬,而书字者皆褒也。
假令某与某在所褒,而旧史但著其名;
某与某在所贬,而旧史只著其字,则圣人将奔走列国以求其名与字,而后著之于经乎?
是《春秋》不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也
若夫因其所书月日之前后而知其是非,因其名称爵号之异同而知其事实,则固有之矣,非圣人因以是为褒贬也。
有如庄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三十二年春城小谷,则有以见才阅三时,而大工屡兴也。
宣十五年秋螽冬蝝生,则有以见连历二时,而灾害荐作也。
庄八年春,师次于郎:夏,师及齐,师围郕;
秋,师还,则有以见阅三时而劳兵于外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时见之。
桓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九月入杞,则有以见来朝方阅一月,而遽兴兵以入之也。
昭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则有以见其朝夷狄之国,阅七月之久,而劳于行也。
僖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则有以见其阅九月而后雨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月见之。
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则有以见八日之间而再见天变也。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则有以见旬日之间而取其二邑。
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则有以见其尝于灾馀之为不敬。
己丑葬敬嬴,庚寅而克葬,则有以见明日乃葬之为无备。
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孙良夫盟,则有以见鲁人之先晋而后卫
己未同盟于鸡泽戊寅及陈,袁侨盟,则有以见晋人之先盟诸侯而后盟大夫
若此之类,盖于书日见之。
然以是谓圣人以日月之书不书寓褒贬,则误矣。
若夫名称爵号之异同,则有以事之大小,而其辞因之以详略者,亦有前日而后月者,有蒙上文而杀其辞者,固难以一例尽。
而时变之升降,世道之盛衰,亦有因之以见者。
楚一也,始书荆,再书楚,已而书楚子。
吴一也,始书吴,再书人,已而书吴子。
于以见吴楚之浸盛矣。
鲁翚柔、郑宛詹,始也大夫犹不氏,于后则大夫无有不氏者。
段、陈陀、卫州吁,始也皆名之,于后则虽弑君之贼亦有书氏者,于以见大夫之浸强矣。
始也曹、大夫,于后则曹、皆有大夫,于以见小国之大夫皆为政矣。
始也吴楚君大夫皆书人,于后则吴楚之臣亦书名,于以见荆蛮之大夫皆往来于中国矣。
诸侯在丧称子,有书子而预会预伐者,于以见居丧而会伐之为非礼也。
杞,公爵也而书伯,滕,侯爵也而书子,于以见其不用周爵,而以国之大小为强弱也。
会于曹,蔡先卫,伐郑则卫先蔡,于以见当时诸侯皆以目前之利害,而不复用周班也。
幽之盟,男先伯,淮之会,男先侯,戚之会,子先伯,萧鱼之会,世子长于小国之君,于以见伯者为政,皆以私意为轻重,而无复礼文也。
垂陇之盟,内之则公孙敖会诸侯,召陵侵楚之师,外之则齐国夏会伯主,于以见大夫敌于诸侯,而莫知其非也。
凡此者莫非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而是非善恶乃因之而见之,初非圣人特以是为袖贬也。
学者必欲于名称爵号之间而求圣人褒贬之意,则窒碍而不通矣。
于其不通也而强为之说,则务为新巧,何所不至,甚非圣人明白正大之心尔。
学者之观《春秋》,必先破《春秋》以日月为例之说,与夫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而后《春秋》之旨可得而论矣。
管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
管子者,颍上人也,名夷吾号仲父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其贤,管子贫困,常欺叔牙叔牙终善之。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子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管仲
管仲既任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与鲍叔分财,多自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贫也。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有利有不利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吾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鲍叔既进管仲,而己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管子既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丑,故其书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犹流水之原,令顺人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所欲,因予之;
俗所否,因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北征山戎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柯之会,桓公曹沫之盟,管仲因而信之,诸侯归之。
管仲聘于周,不敢受上卿之命,以让高国,是时诸侯为管仲城谷,以为之乘邑。
《春秋》书之,褒贤也。
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侈。
管子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太史公曰:「余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言之也」。
又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爱,岂管仲之谓乎」。
《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一名《形势》。
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
向谨第录(《管子》明刻本。)
汉武封禅论 唐 · 林简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
仲尼以季氏旅于泰山为僭。
汉武泰山为僭欤。
抑闻无其位无其德。
为事僭也。
有其位无其德。
为事亦僭也。
又闻封泰山
报成功也。
斯皆德称乎位者为之。
若伏羲神农者也。
轩辕颛顼者也。
尧舜禹汤者也。
汉武封禅奚慕哉。
秦乎。
伏羲乎。
尧舜乎。
秦封禅二代而秦灭。
固不可慕也。
若以伏羲尧舜为心。
亦宜访伏羲尧舜之道。
与所以行之道。
侔之乎。
不侔之乎。
彼茅茨不剪。
而木不呈材。
岂曰侔哉。
彼舞于两阶。
而黩武穷边。
岂曰侔哉。
彼用夔典乐
李延年进。
岂曰侔哉。
彼设谤木。
而捕人诽者死。
岂曰侔哉。
凡所举虽厮养之人。
亦知不侔矣。
汉武计。
宜罢去不侔。
行其侔者。
已行之。
则卿大夫行之。
卿大夫行之。
则国人行之。
夫如是。
虽不封禅。
而伏羲尧舜之德之美自至矣。
何不遵此道。
司马相如谀佞遗草。
内欺于方寸。
外欺于千古。
矫名窃德。
冒烟云。
蹑凌兢。
泰山
梁父
好商辛夏癸之好。
迹伏羲尧舜之迹。
季氏之僭。
安可逃乎。
齐桓公议封禅。
管夷吾用他辞以罢之。
以其无帝王位故也。
无德与无位相去几何。
汉朝有人如管夷吾
应用三脊茅以籍。
固不使其君与季氏等。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三十七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桓公管仲、鲍叔、宁戚饮,桓公鲍叔曰:「姑为寡人祝乎」?
鲍叔奉酒而起祝曰:「吾君无忘出也,使管子无忘束缚从鲁也,使宁戚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隗嚣传》注)」。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三十八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齐桓公管仲饮酒酣,管仲上寿曰:「愿君无忘出奔于也,臣亦无忘束缚于鲁也(《冯异传》注)」。
春秋五论(二)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八、复斋公集
或问:六经之说,诸儒穿凿害之也,而《春秋》为尤甚。
前公、谷、左氏,后之诸儒又从而羽翼之,横生意见,各立一说。
夫彼此一事,彼以为是,此以为非,彼此互相矛盾;
前后一人,前以为褒,后以为贬,前后自相牴牾。
然其大端不过有二:一以日月为褒贬,二以爵号为褒贬
以日月为褒贬之说,彼徒见夫盟一也,有日者,有月者,盟宜书日,而或书时,入宜书日,而或书月,若是其不同也。
以爵号为褒贬之说,又见夫国君一也,而或书子、书侯,或书名、书字,或书州、书国,书人一人,而前氏后名又若是其不同也。
愚请得而析之。
蔑之盟不日则曰其盟渝也,柯之盟不日则曰信之也,将以渝之者为是乎?
信之者为是乎?
柯之盟不日,而葵丘之盟则日书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将以危之者为是乎?
美之者为是乎?
子益师卒不日,左氏曰公不与小敛也。
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其不与小敛明矣,又何以书日乎?
《公羊》曰:「公子益师不日,远也」。
然公子貙远矣,又何以日乎?
《谷梁》曰:「不日,恶也」。
然公子牙、公孙意如亦恶矣,又何以书日乎?
葬必书月日,而有不书月日者,则曰不及时日而得葬也。
不及时而不日,正也;
过时而日,危不得葬也。
然过时而日,直指齐桓公言。
当是时,诸公子争国,危之隐可也。
卫穆公、宋文公无齐桓公之才,无争国之患,过时而日,有何可隐之乎?
宋缪公之日葬,又何危乎?
凡此者,疑误而难通也,孰谓《春秋》必以日月为褒贬乎!
至于来归仲子之赗,而宰书名,则曰贬之也;
使荣叔归成风之含赙,而王不称天,亦曰贬之也。
岂归仲子之赗,罪在冢宰,而不在天王乎?
归成风之含赙,罪在天王,而不在荣叔乎?
《春秋》书王,本以正名分也,若归赗含赙而称王,将以为正名分,可乎?
谷伯、邓侯称名,说者以为朝弑君之贼而名之,滕子、纪侯独非朝弑逆之人乎?
滕、薛称爵,说者以为能修朝礼而与之朝,隐公有何可褒而褒之乎?
若以滕、薛称爵而与之朝,是亦谬妄之甚者也。
或曰:滕本侯爵也,朝弑君之贼而黜称子,以滕有可贬也。
终春秋之世不复侯,岂皆有可贬之罪而黜之乎?
或曰:为时王之所黜。
使时王而能黜诸侯,则纪纲法度之施,礼乐赏罚之权,天王能执之矣,安得谓《春秋》为天子之事乎?
荆书楚,已而书楚子,说者曰进夷狄也。
夫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可也,夷狄而中国,则亦中国之乎?
圣人作经,本以辩夷夏之分,顾乃进夷狄而退中国乎?
若此之类,不可以一二数,要皆可疑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乎
大抵《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事成于日者书日,事成于月者书月,事成于时者书时。
若夫水旱、雨雹、霜雪、日食、星变、山崩、地震、火灾、螽螟、彗孛之类,凡若此者皆以日成也。
其朝觐、蒐狩、会遇、平和、来至、侵伐、围取、迁戍、袭奔、城筑、作毁,凡若此者皆以月成也。
崩、薨、卒、葬、弑、逆、叛、放、败、入、灭、获、擒、斩,凡若此者皆以时成也。
或宜日而不日,宜月而不月,皆史之所载者失之也,假如其事当书月而鲁史但书时,其事当书日而鲁史但书月,则圣人安得虚增甲子乎!
是《春秋》不以日月为例也。
《春秋》据事直书,而善恶自见,名称、爵号从其名称、爵号,而是非善恶则系乎其文,非书名者皆贬,而书字者皆褒也。
某与某在所褒而旧史只着其名,某与某在所贬而旧史只着其字,则圣人之褒贬岂在求其名与字而笔之于经乎!
是《春秋》不以名字为褒贬也。
若夫因其所书日月之前后而知其是非,因其所书爵次之名字而知其优劣,则有之矣,非圣人故以是而为褒贬也。
庄公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又筑台于秦,是阅三时而土功屡兴,国政荒废也。
十五年秋螽蝝生而下民怨咨,是历二时而五谷不登,饥馑荐臻也。
庄公八年春,师次于郎;
,师及齐,师围郕;
,师始还也。
是阅三时之久,劳民动众,以伤匮财谷,邦国其不受害乎?
若此之类,盖于书时见之。
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九月入杞,见其于来朝之国,未几遂兴师以入之也,不以交邻为重,而以利欲为必,是以强大侵侮乎弱小也。
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见其朝夷狄之国,不能自强于政治,受制于人,阅七月之久,往来跋涉而劳于行也。
僖公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乃雨,见其阅年而后雨,则万物焦枯而饥馑交至,道殣相望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月见之。
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其于八日之中,再见天变也。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于旬之日间而取二邑,以瘠人肥己,是其人欲一动,不明乎天理之可否,视诸王制百里之封,在所乎?
在所损乎?
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又灾,见尝于天变无恐惧脩省之意,于灾沴之不敬也。
己丑,葬敬嬴,庚寅,乃克葬,延二日之久,见不能事亡如事存,葬礼之无备也。
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有以见鲁先晋而后卫也。
己未,同盟于鸡泽戊寅,及陈袁侨盟,见晋人先盟诸侯而后及大夫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日见之,以是为圣人日月之书不书,寓乎褒贬则误也。
若夫名称、爵号之异同,政事之大小,辞目之详略,有蒙上文而杀其辞者,固难一二尽也。
时变之升降,世道之盛衰,亦有因之以见者。
楚,一也,始书荆,再书楚,已而书楚子;
,一也,始书人,再书吴,已而书吴子,于以见夷狄之势浸盛而难制。
鲁以大夫而会诸侯,大夫犹不氏于后,则大夫无有不氏者。
诸侯大夫而弑君者名之于后,虽弑君之贼亦有书氏者。
小国大夫皆以名与人也,曹、大夫,于后则曹、皆有大夫矣,此见大夫皆为政而犯分也。
始也吴、楚君、大夫皆书人,终也吴、楚君、大夫皆以爵、氏,以见夷狄之大夫皆往来于中国,而无夷之别矣。
列国诸侯之子皆称世子,而预会预伐者,于以见居丧而称子也。
入春秋以来,薛侯爵也,而书伯,滕,侯爵也,而书子,于以见诸侯之爵次皆以大小为差等,会于曹则蔡先卫,得其少长之序,而天秩不乱也。
蔡乃武王之所封,而伐乎郑,则卫先蔡,失乎名分之宜,而天叙无章也。
卫其成王之所封乎?
是爵次之先后,皆以目前强弱为崇卑,而不复用周制为品第也。
淮之会,许以男而先邢,是几微弗谨,而上下之位失。
戚之会,邾以子而先曹伯,是大小无序,而尊卑之次紊。
萧鱼之会,以世子而先邾莒之君,于以见霸者之为政,皆以私意为轻重,无复以礼文为仪则也。
垂龙之盟,内之则公孙敖会诸侯召陵侵楚之师,外之则齐桓主盟于中夏,于以见大夫敌于诸侯,而莫知其非也。
凡若此者,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而是非善恶乃因之而见,初非圣人特以是为褒贬也。
学者必欲于名称爵号之间,而求非圣人褒贬之意,窒碍而不通矣。
泥于名数,务于新奇,恐非圣人明白正大之心尔。
学者之观《春秋》必先破《春秋》以日月为例之说,与夫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而后《春秋》之旨可得而论矣。
崔相公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当今帝尧在上。
夔龙为相。
犬戎新逐。
三晋四战之地。
无枭雏狼子。
是宜徼福者争归贺于相国
某独不敢以是心同众人之唯唯。
思有以一跪吐而未果者。
诚以相门尊高。
非布衣可以私谒。
其或关衡石轻重。
非先书导诚素。
则无以为也。
然而潜是心。
不为身有所祈。
输诚于相公
得不以常常之心怜其持意邪。
陆生有言曰。
天下安。
注意相。
今属凶孽新夷
泰阶初平。
天下之悬悬其心。
魏文贞房梁公姚梁公宋开府太宗元宗故事。
若啼婴儿待哺。
塞是望者独相公
是以闻相公以是为心。
即房宋不死。
二宗之道尽得施于上矣。
语不云乎。
虽有镃基。
不如乘时。
自用武以来。
至于今日。
不谓无时。
得其时而不乘之以贞观开元治平之势。
则势之过。
如发矢耳。
此所以为相公惜是时之难再也。
且天下欲上如二宗。
相公而肖之耳。
相公岂不待天下之士。
而坐为房宋者也。
又非有其时无其人。
人与时偕有矣。
岂可厚诬多士。
谓无一可与言房宋故事者邪。
宓不齐邑不方百里。
师五老而友二十八人。
齐桓公为诸侯盟主。
有坐友三人。
谏臣五人。
举过者三十人。
周公相成王
躬吐握之劳。
所执贽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人
彼一圣二贤。
挈下戴上。
非独责成其心。
而天下之人。
故至于今称为圣贤。
况当相公首筑太平之基。
焉知夫有心者不磨勇养气。
相公呼而出之耳。
今云云论者。
见犬戎退边不数十里。
便谓边无可虞。
虏无能为。
见赵魏之地死一帅易一将。
便谓天下无事。
庙堂可以高枕。
此岂知相公第欲因前之无事。
不欲为巍巍荡荡之绩乎。
抑某闻宰相之事。
必以天下为言。
以衡石言之。
岂不资天下锱铢轻重为平准者邪。
以鼎实言之。
岂不资天下水陆飞走为滋味者邪。
若轲者。
虽有之微。
岂不资衡鼎之一物乎。
伏念自知书来。
耻不为章句小说桎梏声病之学。
敢希趾遐踪。
切慕左邱明扬子云司马子长班孟坚之为书。
故北居庐山
亦常有述作。
幸当相公调元厚生之次。
不使一物不遂其性。
一夫不获其心。
是宜天下褐衣之徒。
孤立艺进之也。
谨献所尝著隋监一卷。
左史十卷。
伏希枢务之暇。
赐一览读。
恩幸恩幸。
轲恐惧再拜。